0591-87585506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陸梓華)目前,在上海市黃浦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中小學校已全部完成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學設施的改造,全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的移動終端配比達到100%,為進一步構建開放無邊界學習環境和常態化應用奠定基礎。這是記者從黃浦區召開推進國家級“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會議上獲得的信息。
會議透露,作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黃浦區將進一步通過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
黃浦區教育局局長姚曉紅介紹,將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先行先試,因地制宜地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全面感知校園物理環境。
作為全市首家信息化標桿校,盧灣一中心小學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校園內燈光、水質、空氣質量等環境因素的控制與管理,進行監測與預警。例如,空氣質量檢測器能夠在各類被檢測氣體高于閾值時向后臺推送告警信息,并自動觸發空氣凈化器凈化室內空氣,待空氣質量恢復正常后自動關閉凈化器。
此外,盧灣一中心小學通過課堂教學、運動軌跡檢測等,盡可能通過對每位學生在校期間多維數據采集,匯聚了學生基礎數據、學業數據、學習過程數據、社會實踐和生活數據等各個層面,初步架構了數字畫像的指標體系,圍繞德智體美勞,設定一級指標5項。
上師大附屬盧灣實驗小學在市教研室課題《學習數據分析支持下的小學數學精準教研研究》的引領下,建立了教學診斷平臺,在每天向學生推送匹配診斷目標的練習后,平臺生成年級總體情況、班級整體情況、學生個體情況等不同類型數據。
姚曉紅透露,今后,黃浦區將在深化基本數據、過程數據、行為數據等無感知、多維度、動態采集與有效歸集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文本、圖像、語音、表情等識別工具與分析技術,多視角分析設計融合,多模態、多層次數據建模,分析學習環境與軌跡、學習行為與情感,為學生描繪精準化的學習畫像。依靠“人機協同”實現課堂學生學習行為動態數據實時反饋與智能分析,打開課堂教學“黑盒子”,為教師提供“課堂導航”,支持其選用更加科學適切的教學方法而實現因材施教,為學習者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支持。